清明是一个慎终追远、祭奠先烈,传承红色基因的庄严节日,也是一个弘扬传统文化,感受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。为了让同学们深刻领悟清明的丰富意蕴,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,4月2日下午两点,正蒙一院15B学工组于书院二楼活动室举办以“风俗共赏 万物清明”为主题的文化活动,通过知识讲解、习俗体验和互动问答等形式,带领大家深入了解清明节的深厚文化内涵。

活动伊始,柳姝羽同学从清明节的起源讲起。作为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,清明最早可追溯至周代,后与寒食节逐渐融合。寒食节为纪念春秋时期晋文公与忠臣介子推的故事而生,民间禁火冷食的习俗延续至今。唐代以后,清明正式成为祭祖扫墓的重要节日,绵山景区至今仍保留着介子推母子石像,传承着忠孝精神。

活动现场还详细介绍了清明节的多样习俗。除了扫墓祭祖,插柳、植树、放风筝等传统活动也承载着独特寓意。例如,柳条象征生命力,民间有“清明插柳”以祈福的习俗;放风筝时剪断丝线,寓意祛病消灾。此外,南北方的饮食文化差异成为亮点——江南的青团、四川的“欢喜团”等特色美食让参与者感受到“舌尖上的清明”。

在“缅怀革命先烈”这一环节,柳姝羽同学通过讲述历史故事,引导大家铭记先辈贡献,了解先烈事迹,让大家真切触摸到坚韧无畏的意志,懂得如今的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。这种精神的滋养,会在大家心中种下爱国、奉献、担当的种子,激励着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毫不退缩,向着梦想勇往直前,成长为有理想、有担当的时代新人。

在历史知识问答环节,大家都很积极地参与,这些问题能让同学们深入了解清明节的历史渊源、传统习俗、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,拓宽知识面,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知,也增强了同学们的文化认同感。
清明兼具着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内涵,它是缅怀先辈、慎终追远的肃穆时刻,也是踏青赏春、亲近自然的美好时节,其中蕴含了丰富文化习俗与深厚民族情感,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天然优质土壤。希望大家在踏青赏春的同时,不忘传承清明文化中的感恩与敬畏精神。正如古语所言: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”,清明节不仅是自然节气的更迭,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见证。
